您的位置:首頁 >科技 >

如何讓人工智能實現認知正義

2024-09-14 16:40:53    來源:光明網

來源標題:如何讓人工智能實現認知正義

作者:白惠仁(浙江大學哲學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腦機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雙聘研究員)

近幾年,人工智能在許多行業都有應用,成為人類的“好幫手”。但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人工智能系統基于不良的數據來源和有缺陷的算法設計生成錯誤的“知識”,且沒有對所輸出內容進行價值判斷的能力,無法承擔相應認知責任,導致系統性的認知偏差,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從科技倫理角度分析,這違背了認知正義的原則。所謂認知正義,是指在知識生成、傳播和獲取過程中,確保所有個體和群體的聲音都能被公平地聽取和理解,并且有平等的機會被轉化為人類的公共知識。

過去,知識生成主要依賴人類個體的感知、記憶、推理和證詞。然而,隨著人工智能的超速迭代,尤其是會話式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傳統的知識生成和傳播方式正迎來重大轉變。今天的人工智能不僅善于搜集信息和執行任務,更是一項能夠生成和傳播知識的“認知技術”,被用來處理認知內容(如命題、模型、數據)并執行認知操作(如統計分析、模式識別、預測、推理和模擬)。基于數據和算法的“機器知識”挑戰了過去基于經驗和專業判斷的人類知識,導致認知“碎片化”,破壞了傳統人類知識系統的認知正義。

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全面嵌入到所有可能對認知、決策進行技術性替代的場景和社會過程之中。面對人工智能在知識生成中對認知正義的挑戰,如何讓人工智能更智能?如何讓其成為提升認知的幫手,確保科技向善?

筆者認為,需從提升數據質量、改進算法設計、優化人機協同和加強倫理治理等維度著手。

負責任的算法設計是實現認知正義的核心架構。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強大的認知技術,通過數據挖掘和統計分析來識別信息的模式和趨勢,參與人類公共知識的生成。由于算法主要關注在訓練數據中頻繁出現的信息模式,而不夠普遍或統計上不夠強大的數據往往會被忽視和排除,從而無法得到算法的充分理解和適當響應。依賴于統計頻率的算法設計構成了一種特定的“認知盲從”,進而導致部分群體的聲音被系統性邊緣化。這種設計上的缺陷不僅限制了算法的認知能力,也加劇了社會中的不平等和認知壓迫,破壞認知正義。“盲從”行為背后的根源,是算法的設計和訓練過程缺乏對不同群體文化背景的理解。因此,在我們常談及的算法透明性和可解釋性之外,符合認知正義要求的算法設計還應兼顧涉及不同社群的認知多樣性。

有質量的數據供給是實現認知正義的基礎設施。造成人工智能破壞認知正義的另一個重要誘因是數據質量。大數據是智能技術的認知基礎和決策基礎,可以更清晰直觀地呈現人類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特征和趨勢,但與傳統人類公共知識不同,數據不為人們普遍共享。具體來說,哪些數據可以被收集起來并用于分析,這些數據又將如何被分類提取,它們最終服務于誰,這些問題都變得模糊不清,導致數據質量參差不齊。算法的訓練數據往往來源于互聯網的大型數據庫和社區,而這些數據很可能包含偏見和歧視。人工智能的知識生成,需確保數據的來源可靠、內容多樣,對數據進行去偏處理,還需對數據保持持續監測和更新,以應對社會文化變化帶來的新問題。有質量的數據供給,才能使人工智能系統在多元文化和復雜社會結構中提供更精準的知識和決策支持。

大范圍的人機協作是實現認知正義的有效手段。從腦機接口中的信號轉譯,到智能醫療決策、AIforScience等人機聯合行動,不同層面的人機協作都涉及人類知識與機器知識的傳遞、解釋、融合等認知過程。鑒于人機各自典型的認知特征,大范圍、合理化的“人機認知勞動分工”將有效避免更多的人機認知偏差。比如,在科學研究中可以如此分工:人類設定目標、提出假設和解釋結果,并負責提供創造性思維、臨場決策、倫理判斷以及對非結構化問題的直覺理解;而人工智能處理大量結構化數據、進行模式識別和預測分析,提供未被注意的模式和關聯。在這種協作中,人工智能更多地成為啟發新想法的“伙伴”,而非生成錯誤知識的“機器”。

高水平的倫理治理是實現認知正義的制度支撐。認知正義要求多元的知識生成、平等的知識獲取、無偏的知識傳播和負責的知識使用,這些都需要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倫理治理。于企業而言,應在算法設計中考慮不同社會群體的需求和視角,對算法進行持續風險監測和價值評估;還應探索人工智能倫理眾包模式,鼓勵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和用戶參與到人工智能倫理風險的研判中,及時化解倫理風險。于政府而言,應積極鼓勵私人數據向公共數據轉化,加快公共數據面向全社會開放共享,擴展數據多樣性、強化數據可靠性;還應尋求應對人工智能潛在倫理風險的社會解決方案,建立涵蓋前瞻性預見、實時性評估和系統性調整的敏捷治理機制。

標簽:

精彩閱讀

外媒:微軟任命前通用電氣CFO為運營總監,加速AI布局

比亞迪員工總數突破 90 萬,技術研發人員近 11 萬全球車企第一

OpenAI又一高管離職!深扒98名前員工去向,探秘萬億估值AI巨無霸亂局

海信南非家電產業園項目入選《金磚國家產業合作案例集》

人形機器人落地,如何跑出“加速度”

科技賦能,帶來全新文旅體驗

我國北斗產業已進入規模應用新階段

今年中秋,先看“月掩土星”再賞“超級月亮”

“從魚到人”演化史再添新證據

為何重復使用火箭試驗都選擇10公里這個高度?

2024年服貿會聚焦新質生產力

麥積山石窟:科技讓千年瑰寶綻放新光彩

人形機器人落地,如何跑出“加速度”

我科研團隊發布國際首套車云場一體化自動駕駛測試系統

我國首個腦血管病大模型問世

新研究提升人工智能決策算法適用性

珠海率先建成海上智能裝備測試場5G專網

行業大模型:打通AI場景應用“最后一公里”

住“小高層” 用“精細糧” 農作物過上數智生活

廈門海島型機場建設刷新“進度條”

長三角最深過江地鐵隧道盾構掘進

耐心資本有望壯大 知名私募看好A股長線布局良機

外資機構連發股票基金 加速進駐中國資產

REITs貨架日趨多元 年內新發份額創歷史新高

A股配置價值凸顯 買方力量集結意在領銜重構“漂亮曲線”

公募基金管理人分類評價制度迎全面修訂

上交所召開中證A500ETF產品座談會 各方合力構建完善指數化投資生態

券商“添翼”ETF生態圈建設

“債牛”行情下 債基受資金青睞

港股通央企紅利ETF南方(520660.SH)漲1.47%,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漲2.58%

國潮文創禮品年度大檢閱,第32屆深圳禮品家居展展示文化自信

腸胃工廠探秘:為何A1和A2型β-酪蛋白消化大不同?

山海坐席悠然天地 問界M9大五座上市國產新能源首發釣魚凳

邁入雙車時代,極越07上市限時19.99萬元起

懿探究竟:難保“銷量霸主”,上汽遭遇盈利難題

躍躍御市:極狐破萬 嵐圖上新,國企“六小龍”加速突圍

無人駕駛汽車如何系好網絡“安全帶”?專家解讀

大眾汽車6家德國工廠或從明年6月開始裁員

比亞迪高管及核心人員 斥資逾3500萬元增持公司股份

廣汽豐田曬出"黑科技":品質科技博物館北京站開展

寶駿云海上市10.98萬元起 全系標配高階智駕

福特或考慮在印度重啟汽車生產工作

蘋果須補百億稅款 谷歌壟斷案敗訴

工信部:加快推動移動物聯網從“萬物互聯”向“萬物智聯”發展

AI賦能 “文化+科技”成產業新賽道

行業大模型落地提速釋放新動力

第三屆全球人工智能峰會 聚焦發展與挑戰

國際科創中心從“建框架”向“強功能”躍升

打造數據流通“高速路” 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 促進數實經濟深度融合

微信刷掌境外首發落地澳門,創新服務助力灣區消費數字煥新

百度梁志祥:智能體讓營銷更簡單

包頭稀土高新區:創新“軟實力”變融資“硬通貨”

赤峰住房公積金貸款實現“不見面”審批

正式上線!遼寧個體工商戶有了自己的專屬服務平臺

江蘇:推進農業現代化 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

江蘇多地探索短劇題材創新,政策賦能產業鏈布局

直播新風向!浙江成立直播經濟標準創新聯盟

安徽:“外貿優品”深入拓展國內市場

保障性租賃住房有新規!福建最新通知

富民花綻放“山之南” 湖北開創產業援藏新模式

湖南懷化深度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

上海規劃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藍圖

青春華章|善用社會大課堂,推動“大思政課”走深走實

從活力看潛力|來小站看振興有“稻”

“復興號成了我們的‘校車’”

發現最美鐵路|草原國門下的車輛“哨兵”

盲盒的誘惑 在直播間被放大

北京援藏專家現場指導助力農戶增收

2024年服貿會文旅服務專題亮相首鋼園

相約北京 譜寫開放新篇章 ——寫在2024年服貿會開幕之際

第九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在香港舉辦

“北京服務” 點亮全球盛會

海關綠色通道保障服貿會

中國服貿 迎創新機遇期

當下企業更需要服貿會這個重要平臺

展覽精彩 靜待觀眾打卡

2024“我與地壇”北京書市13日開幕

服貿會專設擺渡車方便觀展

朝陽服貿消費月12日啟動

北京科學嘉年華匯集活動600余項

全球首款三折疊屏手機發布 國產手機實現高端化突圍

超3000家企業將參展第21屆東博會 海灣國家首次受邀參展

前8個月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10.5%

“2024中國企業500強”發布

建設質量強國 增進生活品質

第21屆東博會將于9月24日至28日舉行 參展企業超3000家

讓設計“拼圖”“走出屏幕”的技術,有多神奇?

高校院所2023年科技成果轉化總合同金額突破2000億元

堅守三尺講臺 潛心教書育人——記2024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AI科學家”登場 科研自動化時代來了?

向“新”發力 前8個月我國貨物貿易保持增長

因路而興 交旅融合奏響鄉村振興新篇章

人民網評:給政務APP“瘦身”,有效減輕基層負擔

中秋佳節將至 各地特色美食紛紛“登場”供需兩旺

韓國加速系統半導體產業培育

日擬建全球首臺“澤級”超級計算機

韓企推進存儲半導體技術升級

基因療法提高視網膜敏感度上百倍

如何確保Alpha世代不被AI“馴化”

用磁鐵和肌肉控制機械手指,能解碼運動意圖的假肢問世

“蛟龍號”完成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最后一潛

“從魚到人”演化史再添新證據

為何重復使用火箭試驗都選擇10公里這個高度?

“數字供應鏈”助力上海打造服務型智慧港口

朱雀三號可重復使用火箭完成10公里級垂直起降返回飛行試驗

多方面舉措蓄勢待發 打造智能制造“升級版”

行業大模型落地提速釋放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