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要聞 >

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丨城與鄉的“雙向奔赴”

2024-09-27 13:43:28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2012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3%,2023年提高至66%,城鎮常住人口達到9.33億,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

目前,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潛力仍然很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構建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

現代的城鎮化進程背后有大量的調研、規劃和統籌工作。改革的頂層設計要求把這些工作做在前面,進城的道路才能暢通,進城的人才會安心過渡。如何讓城市既能留住人,更能留住心。走進江蘇宿遷,看看他們由農民變成市民,在大政策下的小日子。

江蘇宿遷市宿城區市民 王子墨:成為宿遷市城區新市民了,就想把身份證上面的地址更新一下,擁有一份自己的儀式感。

王子墨的老家在江蘇省宿遷市的一個小鄉村,他在宿遷市區的一個建筑工地上做安全員。在城市就業、安居,帶著全家進城生活,是王子墨一直以來的夢想。得益于國家持續放開放寬城鎮落戶條件,今年8月,他將戶口遷到了宿遷市區,孩子也一并落了戶。

江蘇宿遷市宿城區市民 王子墨:就感覺特別安穩,對這個城市有了一份屬于自己的歸屬感。

王子墨一家的進城之路,是近年來全國各地許多新市民的寫照。新時代以來,我國積極探索,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讓越來越多的人實現了“進得來、留得下、有發展”。那么,我們為什么要走新型城鎮化之路?讓我們在國情中探尋答案。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劉保奎:我國現代化的最大短板在農村,通過城鎮化將一部分農業人員轉移出來,進入城市從事非農生產和活動,能夠增加農民收入。

傳統中國是一個鄉土中國,農村人口規模龐大,并且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世界上少有。要推進現代化進程,縮小城鄉差距,就必須要走城鎮化、城鄉融合發展的道路,這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吳薩:推進城鎮化,有利于解決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有利于擴大內需和產業結構升級,更有利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最終提升共同富裕的能力,所以對整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推進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特點,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愈發凸顯。彼時的中國,行至一個新的歷史關頭,我國城鎮化工作也面臨更大的挑戰。

城鎮化之路該如何走?任務越艱巨,越需要偉大思想的引航。

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召開的第一次城鎮化工作會議,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標志性意義。會議強調,“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

以此為新起點,在習近平總書記新思想的引領下,我國新型城鎮化開啟了實踐的新篇章,城鎮化向著更廣、更難、更深的領域進發。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劉保奎: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之后,我們對于中國走什么樣的城鎮化道路形成了一個系統的方案,那就是要走“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我們把以人為本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我們召開這么重要的會議,提出新的要求和舉措,對于中國城鎮化的進程,中國整個城鎮化的過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改革千頭萬緒,歸根到底就是一個“人”字。以人為核心,增進人民群眾的福祉,一系列政策密集出臺,全方位布局城鎮化改革。

其中的突破口之一就是深化戶籍改革。近年來,戶籍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基本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落戶條件持續放寬。落戶“門檻”越來越低了,人口流動越來越快了,戶籍制度改革讓人口、人才和城鎮實現了“雙向奔赴”。

推進新型城鎮化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龐大的人口進入城市,不僅考驗著城市的規劃建設和承載能力,還涉及就業、民生等諸多領域。讓農村人口愿進城、能進城只是第一步,進了城還得“留得住”“過得好”,其中的關鍵就是要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進城的新居民也能享受市民的福祉和便利。

在全國,已經有不少地方在進行探索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今年8月31日對鄒成照一家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女兒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

鄒成照的老家在云南省昭通市永善縣的一個鄉村,來浙江嘉興務工已經21年,但因為暫時還沒有落戶,孩子的上學問題一度讓他很擔心。沒想到現在這件事辦起來非常方便,只要通過手機上的政務軟件提交居住證、身份證等相關資料就可以了,很快他們就收到了學校的錄取通知書。

云南昭通市永善縣在浙江務工農民 鄒成照:心里面這塊石頭放下去了,我的第一個愿望就是希望我的孩子跟城里的孩子一樣,能夠享受到城市之間這種便利、發展。

我國的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所以我們直面困難,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從就業、醫療、教育,到住房保障、社會保險方方面面,為城鄉居民提供實實在在、真正發揮作用的社會保障,生動詮釋了“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吳薩:總書記總體謀劃,我們各項文件具體去落實,比如說學有所教、住有所居、老有所養等等都涵蓋到了,我們要提供這么多的公共服務,其實整個投入量級也是非常大的。

云南昭通市永善縣在浙江務工農民 鄒成照:享受同等待遇,相當于已經接納了我們,政府也出臺相關的政策,培訓技能達到多少補貼多少,都有鼓勵政策,所以對我們農民,這是切切實實的福利。

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數據在說話↓↓↓

近十年,累計1.65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居住證發放超過1.4億張。 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0%提高至2023年的66.16%,提前實現了“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的目標。

我國的新型城鎮化之路,有著符合我國國情的諸多特點,它還是一條以發展產業作支撐、社會多方面齊頭并進謀發展的城鎮化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指出,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

面對國情,新征程上,改革引領者胸有丘壑,擘畫發展的新前景。四化同步,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對真正的創業者、改革者來說,更是機遇。

重慶電子電路產業園是西部最大的電子產業集中區,園區集聚著數十家來自長三角、珠三角的高新技術企業。

重慶電子電路產業園副總經理 劉丹:我們講產城一體,人是產業發展的根本,但是你首先得選產業,當產業出來以后人就集聚了,人集聚了,城鎮化肯定就實現了。

電子電路產業園所在的重慶榮昌高新區,一共有輕紡消費品、電子電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六個產業園,帶動了周邊5萬多名農民出村進廠。當地政府以長遠的眼光進行規劃,加大各方面投入,為這些進城的新產業工人打造一個舒適穩定的生活圈,包括提供保障性住房、配套優質教育資源解決子女上學問題等。為了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水平,政府還定期組織免費的技能培訓。

重慶榮昌高新區發展改革促進中心副主任 袁宏波:把我們的農民工培訓成我們的產業工人,讓我們的產業工人都有一技傍身。

城鄉融合發展,一頭在“城”,另一頭在“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斷豐富完善城鎮化工作的新思想、新戰略,以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為牽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改革發展的紅利惠及全體人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于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進一步作出部署,強調“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為未來的城鄉融合工作指明了方向。

推進新型城鎮化

新時代,我們交上了這樣的答卷

城鄉融合程度不斷加深

近10年,累計1.65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 2023年,城鎮常住人口超過9.3億人,城市數量增加至694個。

“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基本形成

“19+2”城市群主體形態更加定型,已承載全國75%以上的人口,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

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范圍和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

2023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含政府購買學位)的比例超過95%。 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以來,全國累計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5萬個。

……

一次數字跳動

就是千百萬人生活的躍升

標簽:

精彩閱讀

月壤樣品、航空裝備……中國航展“劇透”來了

峽谷云端稻飄香

新修訂的三科統編教材師生反饋如何?

大熊貓“安安”“可可”今日赴港 將定居海洋公園

我國文物科技創新取得長足進步

航空育種土豆即將收獲 探訪最新生長情況

陽澄湖“第一簍蟹”開捕!順豐無人機領鮮護航,開啟“無人配送+智能收派”新業態

SHEIN加持產業帶“優品”出海計劃,加碼賦能產業帶創新與高質量出海

海南省科學技術獎“陸、海、空”成果豐碩

新一代植物絕緣油通過13項型式試驗

通過操縱光子動量 純硅光學性能提升四個數量級

超低成本電池陰極材料研發成功

AI“模型崩潰”風險需警惕

一箭五星,力箭一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能上網的月球科研站要來了!多項探月任務將按計劃實施

賞析數字科技“千景圖”

超低成本電池陰極材料研發成功,有望改變能源存儲和電動汽車供能方式

我國首列氫能源智能城際動車組問世

西湖大學技術團隊發布極致輕薄AR眼鏡,雙目重量僅5.4克

打通數字技術創新突破堵點 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有新解

裝備制造行業向“高”攀登

2024中國企業500強榜單顯示——大企業研發投入持續增長

信息通信:強勁高質量發展“信息大動脈”

捷龍三號“一箭八星”發射成功

AI“模型崩潰”風險需警惕

世界計算大會開幕

一箭八星“太空拼車”!捷龍三號火箭海上成功發射

智造世界 創造美好——2024世界制造業大會觀察

我國綠色智能計算產業“井噴”發展

數字里的新質生產力|“數字大腦”如何指揮三萬多機器人?

一箭五星!力箭一號火箭發射看點解析

一臺"數字大腦"如何"指揮"30000多個機器人?

打通數字技術創新突破堵點 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杭州“直播電商第一區”:大流量匯聚正能量

打造芯片“鐵幕”?美國這一套行不通

網紅主播應當拼什么

中國汽研推出新能源汽車安全新質測評認證項目

阿維塔 07獲新能源汽車安全新質測評電動汽車電安全之星

夏曉川:未來整車與供應商之間將重塑“網狀共生”的新型關系

樂道來了,蔚來離自己的理想更近了

英力士擲彈兵中國上市,三款配置/80.8萬元起售

國內售價80.80萬起,英力士擲彈兵真的不“坑”窮人?

加速SUV新能源變革 海獅05DM-i、第二代宋Pro DM-i上市

強鏈補鏈 鋰電材料上市公司加速“出海”

數智化賦能交通業轉型

美國擬禁止聯網汽車使用中國軟硬件引擔憂

西藏金融企業創新服務 助力新市民解決融資難題

杭州“直播電商第一區”:大流量匯聚正能量

上海亮出國資國企數字化轉型場景需求

安徽公布低空經濟應用場景清單

南京圍繞“新質城建”推動場景創新

采收加工僅需3小時 黑龍江青岡玉米一路領“鮮”

河南延津:復合種植實現“一地雙收”

北京踐行“三水統籌” 水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

遼寧構建“一體兩翼”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安徽制造再進階

央行新政四連增信心!新鴻基地產峻鑾以匠心品質致灣區

“為愛前行,讓愛無缺”預防出生缺陷公益活動在商丘舉行

文旅部推出鄉村游重點線路

國慶假期去哪玩?請收到這份特色生態旅游線路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支持鄉村全面振興”主題研討會召開

推動經濟向“新”而行 險資加大力度支持資本市場

崇尚英雄 爭做先鋒

打造交旅融合新業態 首列中老鐵路跨境旅游列車昆明首發

第五屆中國(潛江)曹禺文化周開幕

當“洋弟子”遇見高陽:共繪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百景圖”

海外華文媒體海南行:“我要把海南黎陶帶到羅馬去”

“渝港澳律所聯營”成為重慶律師行業涉外法律服務新方向

澳龍“入住”江南古鎮 “稻蝦共作”開啟新“食”代

全國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現場會在棗莊舉辦 探索產業轉型新路徑

山西開展聯合檢查 防控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企業安全風險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重慶民主村:老社區蝶變新網紅

開啟“空間站領航員”研修之旅 2024年科學教師特色研修班開班

買不到直達票 也可乘坐直達列車

黃山放繩工李培生 收到回信之后自己也成了一道風景

人社部:支持城鄉勞動者在就業地享受就業服務

央行穩樓市“組合拳”釋放積極信號

降準降息降存量房貸利率 央行推出多項重磅政策支持樓市股市

人社部:將制定彈性退休具體辦法

重磅政策呵護 A股全線大漲

智造世界 創造美好——2024世界制造業大會觀察

堅守初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秋染田野遍地金黃 勾勒出希望的田野上豐收好光景

聯通·合作·開放——從第八屆絲博會看“一帶一路”新圖景

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丨法治中國根基不斷筑牢

文化中國行丨歡迎“回家”!這些新晉世界遺產地準備好了

完善就業優先政策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權威發布)

文化中國行|走進巴丹吉林沙漠,感受秘境中的“自然美學”

十個維度看中國|挑戰用一百塊錢打卡上海小吃 感受“city度”

WisdomTree推動金融科技新時代,WTAI平臺引領智能投資未來

2024年中國—東盟產業合作區退役軍人暨隨軍家屬專場招聘會在廣西南寧成功舉辦

公募基金破局三問

金價高處不勝寒?資金仍在跑步進場

博時基金:央行政策“大禮包”既有政策導向的延續和強化,也有利于經濟加快復蘇

華安基金:貨幣政策釋放重磅利好,有哪些布局機會?

永贏基金:央行一系列政策有利變化有望令樂觀者增加,可能推動A股震蕩中展開修復性反彈

浦銀安盛基金:重磅政策集中釋放 寬基類指數產品有望引領長期投資

公募基金解讀央行政策“大禮包”:有利于經濟加快復蘇 可能推動A股震蕩中展開修復性反彈

傳遞積極信號 年內136家上市公司公告“不減持”

秋分已至豐收在望 多家上市公司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北交所并購重組嶄露頭角 產業協同不斷提速

網絡安全概念爆發 關注三大投資主線

Telegram創始人“服軟”:將向政府提供更多數據

微軟再次出手“囤電”,人工智能掀起核能發展新浪潮?

OpenAI CEO奧特曼:超級AI或將在未來數千天內到來

讓“標配”更適配 兒童智能手表如何守好“童心”

人形機器人的“生長”需要軟硬件協同發展